1游杜甫草堂
8月7日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了闻名中外的杜甫草堂,一睹大师风采。草堂共有三个门可供游客出入,我们是从北门进去的。外面是烈日当空的炎炎夏日,一进到里面却是湿润、凉爽的气息扑面而来,深深的吸上一口还有淡淡的书香呢!简直让人心旷神怡!草堂里的道路全是青石铺成的,路两边还有竹栅栏,一条长长的小溪顺着道路向前流走,小溪边地上、石头上全都长满了青苔,仿佛一个世外桃源……还在遐想中就听见导游阿姨说:我们现在来到了工部祠,这里面共有三位诗人的雕像,中间的那位就是杜甫,他左边是陆游,右边是黄庭坚。
那两位的诗都秉承了杜甫的风格。杜甫的雕像稍胖,因为这尊像是唐朝立的,那个时候以胖为美,但他本人是非常清瘦的。杜甫为逃难来到四川定居在这个地方,没有经济来源要靠朋友的接济才能勉强生活,所以最接近他本人的应该是雕像前面这块石碑上刻的那样,我们小学课本上杜甫的画像就来自这块石碑。
从工部祠出来看见左侧的屋子里收集了许多版本的诗卷,据说有些已经是孤本,很珍贵的!右边的屋子有许多小摆件,件件都透露着古代文化的气息;还有许多有关诗词、地理、文化、历史的书籍和音像制品,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有关于它的一切;更让人激动的是我看到了闻名遐迩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手法是那样的精细,成品是那样的精致、那样的高雅让我不禁想据为己有,可惜太贵了,一幅小小的双面绣就好几万呢!真是精品!
饱了眼福我们就来到了柴门,据说那个字是象形字:一个山、一个木、一把刀就成了,反正我不认识,而且很多大人都不认识,有意思!穿过柴门就是一座小桥,桥上面刻着许多花、树、云、鹿等等,爸爸说这座桥上的石刻都是从明代留下来的,没有经过任何人为的修补。站在桥上,聆听着小溪静静地在脚下流淌,张开手臂仿佛看到了当时的杜甫一发感慨的样子,神奇!顺小道走着偶尔会看见一间间茅草屋,里面有做画的、修复古书的等等。不知不觉中我们就来到了草堂影壁,进到里面就看到左边是我国三代领导人来草堂的留影,其中有毛泽东爷爷、邓小平爷爷、江泽民爷爷等等;右边是外国领导人和文人墨客的留影,其中有英国的、比利时的、俄罗斯的、法国的等等数都数不过来。哇,我简直太骄傲了,没想到还能合那么多伟人站在同一片土地来欣赏同一样东西,哈哈,是不是很牛继续往前我们来到了浣花祠,里面有位女性的塑像,据说她是一个烈女。
当年的杜甫到四川最先来到的就是她祠堂旁的古寺。穿过浣花祠里面就是盆景园、杜诗书法木刻廊然后就是茅屋故居:有客厅、卧室、厨房,里面的陈设都很简单,这也正好还原了当时的模样吧!还在想象就又听见导游阿姨说:我们现在来到了大雅堂……里面有十几位伟大诗人的雕像: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形态;表达着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风格。佩服!绕过去我们就来到了万佛楼,这是为数不多的由八个圆形石礅为基石而建的佛塔。现在我们所看见的万佛楼是在原有的基石之上建造的,不仅恢复了当日的雄伟也更好的保护了那一段历史所留给我们的价值。
绕了一整圈没有一点倦意,反倒被那种浓浓的文化气息所吸引,不仅让人感叹他们太有才了:在那样的条件下都可以写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而我们这一代人在这样优越的条件下出生又怎么样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思考中……
2春游杜甫草堂
春是生机的,春是五彩的,春是游览的好天气,好时光。三月二十日,同学们兴高采烈的踏上春游之旅。一上车,同学们如同顽皮的小鸟叽叽喳喳闹个不停,车里一下乐开了花。
我们游览的地点是杜甫草堂,它位于二环路浣花公园旁,整个草堂大约有二百七十多亩。大门前有一个用水泥做的罩壁,做得精美极了。进入大门,我们走过一条林荫小道来到大雅堂,大雅堂里塑刻的各朝著名诗人:正中央是杜甫,旁边是李白、王维、白居易、陈子昂等。走出大雅堂,我们来到花径,花径两旁是一道红墙,红墙边上有各种各样的竹子:绵竹、茅竹,青丝竹。走出花径,就能看到杜甫以前居住的茅屋。我们还在茅屋前背诵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深深表达了杜甫在草堂生活环境的辛苦,诗中那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深深表达了杜甫对生活的理想和追求,一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反映了诗人的忘我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令人感动不已。茅屋里设有中客厅,厨房,书房,卧房等。
来到史诗堂,就能看到杜甫的铜像,那是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所雕刻的,这个雕像很清瘦,最能表达出杜甫一身的艰难曲折,在铜像旁,还有朱德撰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听导游阿姨介绍:成都的杜甫草堂是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入蜀,靠亲友支助在浣花溪修建茅屋居住,因为成都是远离战乱的中原,草堂又地处郊外,所以杜甫在这里写下了具有田园风情的著名诗歌,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等。杜甫一生写了2000多首诗,在草堂就完成了240首,杜甫草堂共收集了1000多首,这些诗歌创作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所以,后世把杜甫草堂誉为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再往里走,还有大廨、工部祠、柴门、唐代遗址等景区,它们各有特色,展示出不同的魅力,让人留恋往返。短短的时间过去了,通过这次的游览,让我们对中国诗人的才华赞叹不已,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们依依不舍的走出来,和杜甫草堂说声再见吧!
3文人圣地——杜甫草堂
我如何也无法想像,一个生活并不宽裕的人,如何能够写出一千五百多首诗句,并成为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具有史诗意义的巨作,我更想像不出,当年的大诗人怎样生活在成都郊外的草堂里,秋风秋雨中,吟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人在当世之时,地位并不高贵,声名并不显赫,生活的压力对于诗人而言,是个大问题,他是现实的,他不能像达官显贵那样悠闲地在自家的庭院里散步,也不能像太白那样今朝有酒今朝醉,他也许并没有想到用自己的诗歌去换点什么,不能像自己的祖父那样恃才狂傲,他面对的只是不间冷冰冰的草堂,一所简简单单的茅屋。
我们并不因为他的穷困潦倒去反衬他的伟大,更不必说伟大的艺术家多是穷困的、清高的,我想我们应该去赞美的是那样的一个时代,国力强盛的唐帝国,无论官方还是民间,皆的作诗的习惯,诗人不是一种职业,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从青莲的诗句中体验到了唐人的浪漫,又从子美的诗句中感受到了生活中无限的苍凉,一个伟大的时代浓缩在二个人的诗句中,更准确地说,浓缩在唐诗三百首中,而杜甫,无疑是其中最为浓重的一笔。
一场安史之乱,唐帝国的人口锐减了三分之二,诗从从盛唐中一路走来,历经三代,饱经苍桑,生活的无奈与寂落溢于诗表,而从这些诗句中,我们更看到了诗人伟大的人格,穷困潦倒而心系天下,中国文人向来有心系天下的宏愿,但生活困苦而依旧可以守此志愿,少之又少,或许只有子美与陶子了吧,而这也正是他引起后世文人共鸣的原因之一,后世像尊崇圣人一样推宠杜甫,其伟大的人格精神是其中重要原因,理学宗师朱熹更是将之与诸葛亮、范仲淹、颜真卿、韩愈并称为中国五君子,尽管在中国传统思想领域,人人皆可以为圣贤,但真正可成为圣贤的民间人士除了子美估计找不出别的人了吧。
中国人自古喜欢诗歌,从诗经到汉赋,从汉赋到唐诗,从唐诗到宋词,哪个不是文学史上的奇葩,在诗的世界里,我们有自己的偶像,有自己推崇的仙人、圣人。
现在成都的杜甫草堂是经过数次重建、多次修复后的现状,包括解放后的大规模扩建,到现在,俨然成了一个博务馆,但是当年的草堂也许根不就不是现在的这个样子,现在的草堂早不是当年的草堂了,现在的草堂或许只是一个符号,一个能让我们无限联想的纪念堂,而最为真实的是这块地方,这个当年杜甫生活过的地方,因为诗人的许多作品都出自这个地方,诗人在这里生活了五年之久,相对于漂泊的诗人而言,这已是相当长了,于是后人,尤其是文人更将这个地方奉为“圣地”。
4杜甫草堂一游
国庆节到了!碰巧干爹去成都出差,妈妈就决定让我和干爹一起去成都,听到这个消息,我非常高兴,因为又可以去旅游了!
坐飞机和高铁来到成都后,游了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三个地方。其中,杜甫草堂让我的印象最好,决定写出来了。
我们进去杜甫故草堂后,先看到一个很大的坑,里面有很多东西。导游阿姨详细的介绍了那坑的历史,说那原来是杜甫的村落。还介绍了一些杜甫的历史。我好奇的看着,这里有很多历史资料,还有许多文物,比如镜子、棋子、碗等等,这些都很破旧,都快看不出来了。
接下来,就是去看杜甫的草屋。到了那里,我们发现那草屋很新,不像破旧的样子。导游阿姨说由于杜甫后来走了,草屋年久失修,已经倒塌了,这是按照杜甫后来书里写的造的。旁边还有课很高很高的树,拍都拍不下来,简直比两层楼还高。
最后,就是去看杜甫的雕像了。到了那里后,我才看到雕像的样子。雕像是一个老人,坐在椅子上,眼睛闭着,好像闭目养神。旁边还有很多诗人的资料,比如李白、屈原、杜牧等等。介绍完这些,参观就算结束。
参观结束了,我走出大门,心里还在回想刚才的情景。这次杜甫故居之旅,让我知道了许多知识和文化。在这里,我还想给大家欣赏一首杜甫的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次游杜甫草堂,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景色的美也让人流连忘返。杜甫草堂,下次有机会,我一定还来!
5游杜甫草堂
我们今天来到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的杜甫草堂,现在是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了。一走进去就给人一种身心愉快的感觉。杜甫草堂非常的大,总面积近300亩。
我们走进了大门,正门对面,有一座院子,正中上方写着“大”,在院子里面有一座杜甫的雕像。看到这雕像时我仿佛看见了当年杜甫在这里吟诗作赋。
我们走进正门来到了一处回廊,其间有流水萦回,小桥勾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严肃穆、古扑典雅,又幽深静谧,秀丽清朗,充满了神秘和美丽。走过回廊,我们又来到了工部祠的东侧“少陵草堂”碑亭。这座草堂象征着杜甫的茅屋,令人遐想,已成为成都市的著名景观。就连一些外国游客也不嫌路程的遥远来到这里参观。这个草堂有很多的花草树木,绿化非常好,蔚为壮观的大树像一位位卫士每日都守护在这里。小草也给每天来这里参观的游客们问好。当然也有那可爱的小鸟。这时,我又联想到了当年杜甫劳累了一天,听到这小鸟那清脆婉转的鸣叫声和那花草的香味一定会感到精神抖擞,所有的劳累都会消失。即使夏天天气非常炎热也不用怕,因为有这蔚为壮观的大树,杜甫可以在大树下吟诗作赋,绝不会感到炎热和烦闷。
爸爸还给我讲了许多关于杜甫草堂的历史: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不存在,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舍,使之得以保存,杜甫草堂是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而成,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是在公元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和公元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基本上奠定了今日的草堂的规模和布局。
我们边走边说,来到了茅屋。茅屋位于碑亭北面,占地一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40平方米,主体建筑五开门,四座配房,竹条夹墙,裹以黄泥,顶屋系茅草遮苫,再辅以竹篱、菜园、药圃,使整个建筑古真诚中透露出浓浓的文化色彩。人们漫步在其中,既可发思古之幽情,又可享受悦目清心的乐趣。
中国的历史文明不得不让我惊讶,中国古代的人民是多么的聪明啊!杜甫草堂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伟大的历史,我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6游杜甫草堂
八月虽然已立了秋,可成都酷热的天气仍然不肯散去。我早已按耐不住心底的兴奋与爸爸一同来到杜甫的故居——杜甫草堂。
“月白风高一草堂”
谈到杜甫,我心底便涌出一股仰慕之情。这“杜甫草堂”便是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浣花溪畔修建的茅屋居所。在这里诗人先后居住了近四年,所作诗歌流传至今的有二百四十多首。
刚下车,却见堂前挂有一横匾,写有“杜甫草堂”四个端庄的大字,想必此处便是“杜甫草堂”的正门了。步入正门,只觉堂内分外的幽静。石桥下潺潺的流过一条波光粼粼的河流,清清的河水里一群观赏鱼悠闲地游着。堂内真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高大的树木如一把把巨型绿伞,阳光穿过一片片绿叶洒在小路上形成许多星星点点的光斑,时不时传出的几声清脆的鸟叫让人心旷神怡。可见杜甫是多么的渴望安逸,宁静的生活啊。
难忘大廨
步入大廨,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尊消瘦的杜甫塑像。虽然有些夸张、抽象,但是杜甫紧蹙的双眉,微仰的头与双手抚摸书卷的姿势,不禁流露出诗人饱经风霜的人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望着这尊铜像,游客们都禁不住轻轻抚摸一下杜甫精瘦的双手,来分担他内心的痛楚。
整个大廨都是以黑白两色为主,并没有奢华的装饰相衬,显得大廨庄重肃穆。大廨东西两壁还悬挂着一副清代学者顾复初的名联,“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幅名联写得十分含蓄婉转而耐人寻味,我和爸爸停望许久才离去。
游览完大廨、诗史堂、水槛,柴门等景点,我们又去感受了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景。来到“杜甫草堂”我怎能不亲眼目睹一下杜甫写出不朽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那座名扬古今的茅屋呢?
很快茅屋便出现在眼前,茅屋四周环绕着清清的小溪、翠绿的竹林还有长长的竹篱与幽幽的茅亭。茅屋前诗人的老妻所画的棋盘仍留在石上,一旁还有一菜圃,处处都体现着浓浓的田园气息。
茅屋内有书房、卧室、厨房等。茅屋的墙壁并不是石头、砖砌成的,从从墙壁破损处可以看到里面的茅草和泥土,轻轻一推便可感知墙的简陋。这时突然想起杜甫的《江村》“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虽然如此,在“八月秋高风怒号”时,杜甫却希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批天下寒士俱欢颜!"想到这,我便心生一股对杜甫的敬佩之情。
原来如此多的名人墨客来到成都这个天府之国拜访杜甫的故居,不只是为这里的风景而来,而是因为敬佩、仰慕杜少陵先生。所以才有“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杜甫故居不愧为中国文学史实的一块“圣地”。
7游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位于成都市西郊浣花溪,它有着“诗圣之地”的美称,在1500年后的今天,这里仍是一片鸟语花香、山清水秀之地。它是唐代诗圣杜甫在朋友的帮助下修建的一个草堂,历代文人墨客前来瞻仰这一圣地数不胜数,杜甫建在成都,这是作为成都人的我十分自豪。所以今天我就来到了这梦寐以求的圣地。
来到这里,只见一个硕大而醒目的牌子“杜甫草堂”映入我的眼帘,进入草堂寺的山门,就像进入了一个人间仙境一般,这里的阳光、绿树、青□任何地方更闪亮。我穿梭在弯弯曲曲的石径小道上,两旁绿树成荫的古树为我护航,感到了它的幽静以及它的神秘。在园中漫步,处处都是一片翠绿,阳光透过树叶穿到了地面,斑斑点点的撒在地上,心想:杜甫的故居真美啊。看见四周有音响机,放着一些清雅、优美的音乐。进大门往右拐,看见一幅楹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墙上写着“草堂”抬头一看,一位石像正坐在亭子上,呀,这不杜甫吗?他雕刻的如真人一般,坐在石椅上,两手停留在半空中,正在与对面两位朋友交谈什么。看见杜甫那忧愁的神态和直视的双眼,仿佛在向我倾诉衷肠。
游客们逐渐增加,他们有的拿出相机拍照,有的拿出笔纸画画,随后,一群群参观者来到这里,挡住了我的视线,好不容易从人群中挤了出来,看见他身后那用到操作的房子,长满青苔的石椅。没想到诗圣杜甫在简陋的地方川创作了一部部诗集让我十分敬佩与崇敬。我走到杜甫身边,看见墙上刻着一行行文字,一位老游客告诉我说:“公元前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靠亲友的帮助,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修建茅屋。这成了他诗歌创作的天地,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但是杜甫毕竟是一位有远大抱负,爱国的诗人,因此忧国忧民的诗歌作品仍是他创作的一部分。当听完故事,我感慨万分,一位隐居的诗人,心中仍不忘祖国、不忘劳苦大众,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来反映劳苦大众的心声,用自己的豪言壮语来赞美民族英雄,用冷漠的态度来唾骂叛国贼。
走出杜甫草堂,我受益非浅。风景如画的杜甫草堂啊!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