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běn mò dào zhì
【名词解释】
事物的先后次序颠倒。语本《礼记.大学》。后用“本末倒置”比喻不知事情的轻重缓急。△“轻重倒置”
【典故来源】
《礼记.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注解】
(1) 大学:博学。
(2) 明德:至德,指人生之初所秉赋于天的最美善之德性。
(2) 亲民:亲近民众,使民日新其德。
本末倒置
【典故说明】
“本末倒置”的“本”就是根本的意思,“末”是枝节末端的意思,所以这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把根本的事忽略了,反而注重细微末端、较不重要的事。《礼记.大学》里有一句话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就是在说明做一件事情,掌握本末终始、先后次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因为一般人往往会有误本为末、倒末为本的疏失,所以就有“本末倒置”的说法。较早的【书证】是宋代大儒朱熹写给他的朋友吕伯恭的信,就提到:“昨所献疑本末倒置之病,明者已先悟其失……”等语,信中谈的就是先后次序颠倒的事情。另外一位宋代大儒六九渊在〈与曾敬之〉信中也提到:“有其本,必有其末。未闻有本盛而末不茂者。若本末倒置,则所谓文亦可知矣。”大意是说事情都有本有末,没听过根本壮盛而枝节末端不茂盛的事。六九渊的话更明白的表现出本末倒置的意思。清代王昶所写的〈新修州学之记〉说到:“当奉教化,宣之于民,……然非知治之审,则亦未尝不本末倒置。”意思是说为政者若不知宣扬教化于民,则常会本末倒置,失掉了应有的判断。从这些例子可以知道“本末倒置”是句常用的成语。“本末倒置”这句成语当就从〈大学〉文义演变而出,比喻不知事情的轻重缓急。
【书证】
01、宋.朱熹〈答吕伯恭书〉其三九:“昨所献疑本末倒置之病,明者已先悟其失,不知近来所以开导之际,其先后次第复如何?”
02、宋.六九渊〈与曾敬之书〉:“有其本,必有其末。未闻有本盛而末不茂者。若本末倒置,则所谓文亦可知矣。”
03、清.王昶《金石萃编.卷一五八.金五.新修州学之记》:“然非知治之审,则亦未尝不本末倒置。”
04、《清史稿.卷一四二.刑法志一》:“是此法律,本当以治中国人为主。今乃依旧律别辑中国人单行法,是视此新刑律专为外国人设矣。本末倒置,莫此为甚。”
本末倒置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 比喻不知事情的轻重缓急。
使用类别 用在“不知轻重”的表述上。
本末倒置【造句】
01 处理事情如果本末倒置,一定越弄越糟。
02 为了赚钱而牺牲身体健康,真是本末倒置。
03 他这种做法根本就是本末倒置,怎能有效率呢?
04 不先去训练人员,却要求先添购设备,岂不是本末倒置!
05 分解因式若不先记公式,就一味去作习题,岂非本末倒置!
06 教育孩子就得从基本伦理教起,光讲究外表,就是本末倒置。
07 这种不重视问题癥结,却只在细微末处大作文章,就是本末倒置。
08 我们的经费十分有限,所以做事得考虑轻重缓急,不允许本末倒置。
09 古人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就是告诉我们做事不能本末倒置。
10 老板行事有些本末倒置,该严格的他马马虎虎,可随意的他又吹毛求疵。
辨识
【近义词】 背本趋末、舍本逐末、轻重倒置
【反义词】 正本溯源、按部就班、循序渐进
辨似:
形音辨误 末,事物的细节。不可写作“未”。
同 “本末倒置”及“轻重倒置”都有将事物主次弄反的意思。
异 “本末倒置”除用在事物轻重的错置外,另可用于因果关系的错置;“轻重倒置”则仅用于事物轻重的倒置。
本末倒置 轻重倒置 辨似例句
分解因式若不先记公式,就一味去作习题,岂非~!
视工作为重而忽视身体健康,正是~的做法。
【名词解释】
事物的先后次序颠倒。语本《礼记.大学》。后用“本末倒置”比喻不知事情的轻重缓急。△“轻重倒置”
【典故来源】
《礼记.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注解】
(1) 大学:博学。
(2) 明德:至德,指人生之初所秉赋于天的最美善之德性。
(2) 亲民:亲近民众,使民日新其德。
本末倒置
【典故说明】
“本末倒置”的“本”就是根本的意思,“末”是枝节末端的意思,所以这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把根本的事忽略了,反而注重细微末端、较不重要的事。《礼记.大学》里有一句话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就是在说明做一件事情,掌握本末终始、先后次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因为一般人往往会有误本为末、倒末为本的疏失,所以就有“本末倒置”的说法。较早的【书证】是宋代大儒朱熹写给他的朋友吕伯恭的信,就提到:“昨所献疑本末倒置之病,明者已先悟其失……”等语,信中谈的就是先后次序颠倒的事情。另外一位宋代大儒六九渊在〈与曾敬之〉信中也提到:“有其本,必有其末。未闻有本盛而末不茂者。若本末倒置,则所谓文亦可知矣。”大意是说事情都有本有末,没听过根本壮盛而枝节末端不茂盛的事。六九渊的话更明白的表现出本末倒置的意思。清代王昶所写的〈新修州学之记〉说到:“当奉教化,宣之于民,……然非知治之审,则亦未尝不本末倒置。”意思是说为政者若不知宣扬教化于民,则常会本末倒置,失掉了应有的判断。从这些例子可以知道“本末倒置”是句常用的成语。“本末倒置”这句成语当就从〈大学〉文义演变而出,比喻不知事情的轻重缓急。
【书证】
01、宋.朱熹〈答吕伯恭书〉其三九:“昨所献疑本末倒置之病,明者已先悟其失,不知近来所以开导之际,其先后次第复如何?”
02、宋.六九渊〈与曾敬之书〉:“有其本,必有其末。未闻有本盛而末不茂者。若本末倒置,则所谓文亦可知矣。”
03、清.王昶《金石萃编.卷一五八.金五.新修州学之记》:“然非知治之审,则亦未尝不本末倒置。”
04、《清史稿.卷一四二.刑法志一》:“是此法律,本当以治中国人为主。今乃依旧律别辑中国人单行法,是视此新刑律专为外国人设矣。本末倒置,莫此为甚。”
本末倒置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 比喻不知事情的轻重缓急。
使用类别 用在“不知轻重”的表述上。
本末倒置【造句】
01 处理事情如果本末倒置,一定越弄越糟。
02 为了赚钱而牺牲身体健康,真是本末倒置。
03 他这种做法根本就是本末倒置,怎能有效率呢?
04 不先去训练人员,却要求先添购设备,岂不是本末倒置!
05 分解因式若不先记公式,就一味去作习题,岂非本末倒置!
06 教育孩子就得从基本伦理教起,光讲究外表,就是本末倒置。
07 这种不重视问题癥结,却只在细微末处大作文章,就是本末倒置。
08 我们的经费十分有限,所以做事得考虑轻重缓急,不允许本末倒置。
09 古人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就是告诉我们做事不能本末倒置。
10 老板行事有些本末倒置,该严格的他马马虎虎,可随意的他又吹毛求疵。
辨识
【近义词】 背本趋末、舍本逐末、轻重倒置
【反义词】 正本溯源、按部就班、循序渐进
辨似:
形音辨误 末,事物的细节。不可写作“未”。
同 “本末倒置”及“轻重倒置”都有将事物主次弄反的意思。
异 “本末倒置”除用在事物轻重的错置外,另可用于因果关系的错置;“轻重倒置”则仅用于事物轻重的倒置。
本末倒置 轻重倒置 辨似例句
分解因式若不先记公式,就一味去作习题,岂非~!
视工作为重而忽视身体健康,正是~的做法。
上一篇:[成语大全]伯仲之间
下一篇:[成语大全]兵不血刃